獨立評論(349):告訴你一個真實的中國經濟(三)
草庵:如果僅僅是國家好像具有了某種競爭力,而企業變得衰弱,人民變得貧困,那麼這種所謂國家競爭力就只能是一種曇花一現的假相。經濟發展的本來目的是讓人變得昂貴起來,而伴隨著中國高速增長,人卻變得越來越賤,越來越廉價,這種事實顯然是對經濟發展的一種扭曲。或許,在一個全球化的時代,對於一個經濟人似的國家官僚體系來說,要想獲得了某種跨越民族國家範圍的巨大尋租利益,蓄意維持一個貧困的底層和一群毫無競爭力的企業,就是它們所必須做的。與其他國家相反,中國不僅沒有保護本國市場盡量只面向本土企業開放,反而利用各種手段抑制本土尤其是本土民間企業。這使得本土企業無法充分利用本土市場所給予的寶貴的成長機會。這也是為甚麼號稱擁有巨大市場潛力的中國,在長達26年的時間中卻沒有成長出一家國際巨頭的重要原因之一。
伍凡:在中國蘇州,這個與全球化融合得最為徹底的中國東部沿海城市,四家曾經在80年代中國市場上非常知名的本土家電企業 (被稱為四小名旦),如今已經悉數銷聲匿跡,其中最為知名的一家如今在靠門面房出租苦苦度日。中國商務部05年發表的一份報告承認:中國以市場換技術的初衷沒有達到,跨國公司在中國已顯露壟斷苗頭。但中國商務部顯然不會承認,跨國公司之所以能夠長驅直入是中國官僚體系蓄意削弱本土民間企業競爭力的結果。全球化的經濟力量不過是主動利用了中國體制的這個天然缺陷罷了。或者說,這是全球化力量利用各國的體制稟賦(而非自然稟賦)主動進行的一次全球配置。顯然,跨國資本全球化配置在中國的試驗是一次成功的經典之作。很難想像,在全球化的激烈角逐中,由不滿的勞工 低技術為主要構成要素的中國企業能夠具備甚麼真正的競爭力。以這樣原始的競爭力,中國恐怕只有能力向非洲出口資本主義。事實上,這種競爭力的匱乏已經充分地表現在中國的貿易上。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貿易總額迅速攀升,世界貿易組織的統計表明,到 03年,中國的進出口額已經躍升為世界第四,世界第三。但伴隨著貿易總額超高速增長的一個奇怪現象是:中國出口產品價格不斷降低,進口產品價格不斷上升。進口產品價格上升而出口產品價格下降被認為是貿易條件惡化的典型症狀。有統計表明,02年,日本對華出口產品價格比90年上升了3%,而對華進口產品價格則大幅下降了18.4%。
伍凡:這又是一個非常明顯的例證,中國經濟真實狀況是非常殘酷的,只有揭開這些表面的面紗我們才能真正瞭解實際情況,今天時間到了,我們下次再繼續談。謝謝各位觀眾的收看,再見。
其他推薦:
留言列表